妙玉的红梅券商配资官网,别人讨不到,唯独宝玉能讨到,这绝非偶然,而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笔法,背后有多重深刻的原因。
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:
1. 核心原因:妙玉对宝玉有一种超越世俗的“另眼相看”妙玉是一个极度孤高、有严重精神洁癖的人。她自称“槛外人”,要与俗世划清界限。她对绝大多数人(包括贾府的主子们)都持一种疏离甚至不屑的态度。然而,宝玉是她唯一的例外。
精神上的知己:宝玉是能理解她这种“不合时宜”之癖的。最典型的例子是第四十一回“栊翠庵品茶”。
妙玉因刘姥姥用了一个成窑茶杯就觉得被玷污了,要扔掉。但当宝玉建议将杯子送给刘姥姥卖钱度日时,妙玉却答应了,并说了一句关键的话:“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,若我使过,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。” 宝玉听后,便笑着说:“等我们出去了,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?” 妙玉居然“笑道:‘这更好了。’”
这段对话表明,宝玉完全懂得妙玉的洁癖,并且愿意用她认可的方式去维护她的精神世界。这种理解,在整个贾府是独一无二的。妙玉将宝玉视作可以对话的“同类”,一种精神上的知音。
展开剩余72%朦胧的情愫:虽然妙玉是出家人,但她毕竟是一个青春少女。她对宝玉怀有一种极其克制、含蓄而又无法完全掩饰的情感。这种情感被她用宗教的外壳和孤傲的面具紧紧包裹,但在一些细节上还是会流露出来。比如,宝玉生日,她竟会特意送去一张“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”的帖子,这在礼法上是极不寻常的,可见宝玉在她心中的特殊地位。
2. 对比视角:为什么别人不行?李纨的洞察:提议去讨红梅的是李纨,她直接说:“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,我要折一枝来插瓶。可厌妙玉为人,我不理她。” 李纨身为荣国府的大嫂子,德高望重,却自称“可厌妙玉为人”,说明她深知妙玉的脾气,知道自己去肯定碰钉子,所以干脆不去。
众人的衬托:诗社的其他人,如黛玉、宝钗等,虽然也都是妙玉的“邻居”,但她们与妙玉的关系也仅限于礼貌性的交往。在妙玉眼中,她们或许仍是“俗人”。派一个小丫头或婆子去,更是会被妙玉视为对她的冒犯和亵渎。只有宝玉,是那个能踏入她精神“禁区”而不被排斥的人。
3. 红梅的象征意义:妙玉人格的外化栊翠庵的红梅,在书中就是妙玉人格的象征。
红梅的特点:在冰天雪地中凌寒绽放,颜色娇艳,幽香冷冽。这完美对应了妙玉的品性:她身处佛门净地(冰雪世界),却有着青春的美丽与热情(红艳),性格孤高冷傲(冷冽幽香),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。
“乞红梅”的深层含义:宝玉去“乞红梅”,表面上是折一枝花,深层意义上,是唯一被允许触碰和带走妙玉内心世界一丝温暖与美的人。这枝红梅,是妙玉封闭内心的一次小小开放,是她对宝玉的特殊情感和认可的物质化体现。
所以,别人讨不到红梅而宝玉能讨到,根本原因在于:
情感基础:妙玉对宝玉怀有超越世俗的、复杂而朦胧的情感,视他为精神知己。
唯一性:宝玉是唯一能理解并尊重妙玉极端精神洁癖的人,是唯一被她认可的“槛内人”。
象征意义:红梅即妙玉,赠梅即是对宝玉的另眼相看和情感投射。
这个情节不仅推动了故事(引出了宝玉的《访妙玉乞红梅》诗),更深刻地刻画了妙玉这个“欲洁何曾洁,云空未必空”的悲剧性格,为她和宝玉之间那段微妙而无果的关系添上了凄美的一笔。
发布于:广东省鑫东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