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当前正值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券商配资官网,需要引起广大家长和托幼机构的高度警惕。为保障儿童健康,济源疾控特此发布本期科普知识,帮助大家科学认识、有效预防手足口病。
一、什么是手足口病?
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,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。其主要特征为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、疱疹,故名“手足口病”。
二、手足口病如何传播?
1.消化道传播: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物、水或物品。
2.呼吸道传播:通过患者咳嗽、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传播。
3.接触传播: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、疱疹液,或被污染的手、毛巾、玩具、餐具等。
患儿在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,但病毒可在体内存活数周,仍具有传染性。
绝大多数患儿为轻症,一周左右可自愈。但一旦出现以下重症预警信号,务必立即送往正规医院就诊:
1.持续高热不退:体温超过39℃,常规退热效果不佳。
展开剩余76%2.精神差、嗜睡:孩子无精打采、烦躁、嗜睡或易惊。
3.呼吸异常:呼吸增快、减慢或节律不整。
4.循环功能障碍:出冷汗、四肢发凉、皮肤出现花纹。
5.呕吐、抽搐:频繁呕吐,特别是喷射性呕吐,或出现肢体抖动、抽搐。
**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是避免重症和死亡的关键!**
四、科学预防是关键
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,预防是应对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措施。
1.勤洗手:家长和儿童都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,尤其在接触儿童前、处理粪便后、外出回家后。
2.吃熟食、喝开水:不让孩子吃生冷食物,不喝生水。
3.勤通风: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。
4.晒太阳:孩子的衣物、被褥、玩具等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。
5.远离传染源:流行期间,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。
6.做好消毒:对孩子的餐具、奶瓶、玩具、厕所等,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。
7.及时隔离: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,避免传染给其他小朋友。
8.接种疫苗:接种EV71疫苗可以预防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,推荐6月龄-5岁儿童尽早接种。
五、托幼机构防控要点
幼托机构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场所。为保障在园儿童健康,防止疫情暴发,各机构务必严格落实以下三点核心防控措施
1、把好“入口检查关”,及早发现与隔离
*严格执行晨午检:每日上学前和午睡后,由专人负责检查幼儿体温、手、足、口等部位是否有皮疹或疱疹,询问有无不适。
*落实缺勤追踪:对因病缺勤的儿童,及时联系家长,了解具体病因。一旦怀疑或确诊为手足口病,需立即记录并上报。
*立即隔离可疑病例:发现发热、出疹等可疑患儿,应立即通知家长带其就医,并嘱其居家隔离。患儿需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,凭医疗机构证明方可返园。
2、筑牢“日常防护墙”,阻断病毒传播
*加强通风与消毒:保持活动室、寝室每日至少通风3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。对门把手、玩具、桌椅、水龙头、便器等幼儿常接触物品表面,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每日擦拭消毒。
*培养良好卫生习惯:教育并监督幼儿在餐前、便后及户外活动后,按照“七步洗手法”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。保育人员也应在接触幼儿前后彻底洗手。
*严把饮食品卫生:做好餐具、水杯的“一餐一消毒”,不提供生冷食物,确保饮水安全。
3、做好“应急与宣教”,提升联防联控能力
*制定应急预案:机构应制定手足口病疫情应急预案,一旦出现聚集性病例苗头,能迅速启动,并按规定向疾控中心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。
*开展健康宣教:通过家长会、宣传栏、微信群等方式,向幼儿家长普及手足口病知识(特别是重症先兆),告知其配合机构做好家庭预防和病儿隔离工作。
*保持环境整洁:及时清理垃圾,清洗、消毒幼儿毛巾,定期晾晒被褥和玩具,消除病毒滋生环境。
【免责声明:我们致力于公益宣传券商配资官网,无任何商业用途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版权原作者所有,如在使用信息时侵犯了您的利益,请及时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。】
发布于:北京市鑫东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